血管迷走性晕厥
又称:
血管减压性晕厥、单纯性晕厥、普通晕厥
科室:
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小儿内科
概述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暂时性昏厥
可能与遗传有关,站立时间过长、受热、精神紧张等易引发
治疗以预防发作为主,包括患者教育、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
一般可自行好转,但需要警惕晕厥时的意外损伤
定义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自主神经反射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且难以诊断和管理的晕厥类型。
该疾病以暂时性、自限性的意识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由强烈的迷走神经反射引起[1]
发作时多有明显诱因,晕厥前可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不适、面色苍白、肢体发软、坐立不安和焦虑等,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有血压下降、脉搏微弱,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分类
根据血流动力学表现分类
血管抑制型:血压下降为主[2]
心脏抑制型:心率下降为主。
混合型:血压及心率均明显下降。
发病情况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占晕厥的70%以上,约占儿童晕厥的80%。
青少年和老年人为高发人群,年轻女性更多见。
病因
本病可有家族遗传史,常由于劳累、环境、精神因素引发。
致病原因
血管迷走性晕厥病因暂不明确。部分研究表明,本病有家族史,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其主要理论涉及两个方面:
迷走神经系统对特定刺激的过度反应,导致迷走神经活跃,心率迅速降低。
迷走神经对血管平滑肌的影响,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这两方面的作用都会导致血压下降,血流暂时性地不能供给大脑,从而引起晕厥[3]
诱发因素
发作常有明显诱因,如疼痛、情绪紧张、恐惧、轻微出血等,在天气闷热、空气污浊、疲劳、空腹、失眠及妊娠等情况下更易发生[4]
症状
主要表现为昏厥,为反复发生,可自行好转。发生昏厥前还可出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大汗等表现。
主要症状
昏厥
表现为反复发生昏厥。这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典型症状,患者会突然失去意识,通常在几秒到几分钟内自行恢复[5-6]
发作在一段时间内较为频繁,而经过一段时间后自行减少或停止。
先兆表现
晕厥前可有短暂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有时仅表现为晕厥先兆,而无晕厥发生。
就医
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以及反复发作的昏厥,应根据情况就诊于心内科或神经内科。如果是儿童可就诊小儿内科。
您可以根据如下清单对症状、既往史、检查史进行回忆,以便准确快速回答医生问题,提高就诊效率。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以及反复发作的昏厥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
神经内科
如果患者在晕厥发作前出现明显的头晕、恶心、视觉模糊等症状,或者在晕厥后出现持续的头晕、昏睡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小儿内科
如果为患儿,出现上述情况,可就诊小儿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在晕厥发作后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如出现面色苍白、头晕、恶心、呕吐、大汗等表现,也应及时就诊。
应由家属或朋友陪同就医,以防晕厥发作时跌伤。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每次晕厥发作前是否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症状?
晕厥发作后是否立即恢复知觉,还是有一段时间的昏睡或精神恍惚?
晕厥发作时是否伴有剧烈的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
发生晕厥前,是否有劳累、炎热、紧张等因素影响?
病史清单
有没有家族中有其他人出现过类似晕厥的情况?
是否有其他心脏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
暴露于特定环境或者是接受某些特定的刺激时是否更容易诱发晕厥?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脑电图、头颅及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等。
直立倾斜试验。
诊断
医生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直立倾斜试验确诊。
诊断依据
病史
病史中发现青少年时期有频繁晕厥的经历,或者家族中有其他人出现过类似的晕厥现象。
临床表现
通常在恐惧、疼痛、长时间站立或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
晕厥期间可能伴有皮肤苍白、多汗等症状,且晕厥发作过后能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直立倾斜试验
包括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和药物激发的直立倾斜试验,该试验被认为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准“金标准”。
基础试验
试验前3天停用药物,试验前禁食。患儿仰卧10分钟,记录基础动脉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然后再站立于倾斜床上,倾斜60°,应用生理监护仪监测心电图及血压变化,直至出现晕厥反应或完成45分钟的全过程。
药物激发试验
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基础上,若完成45分钟试验时,患儿的反应仍为阴性,则令患儿站在同一倾斜角度下站立在倾斜床上,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最大量不超过300μg),含药后动态监测动脉血压、心率,并动态描记心电图,观察至出现晕厥反应或含药后20分钟。
其他检查
辅助检查常规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及头颅及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均为正常。
诊断标准
本病诊断暂无金标准。根据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童分会所颁布的“儿童晕厥诊断指南”,提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断标准如下[7]
年长儿多见。
多有诱发因素(长时间站立、体位变化突然、精神恐惧、紧张或处于闷热环境)。
有晕厥表现。
直立倾斜试验达到阳性标准,即在试验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并伴下述情况之一:
血压下降,标准为收缩压≤80mmHg,或舒张压≤50mmHg,或平均血压下降≥25%。
心率下降,4~6岁心率<75次/分;7~8岁心率<65次/分;大于8岁心率<60次/分。
出现窦性停搏代之交界性逸搏心率。
一过性二度或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以及长达3秒的心脏停搏。
鉴别诊断
心源性晕厥
相同点:都可能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且在几秒到几分钟内能自行恢复,同时都可能出现皮肤苍白等共同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心源性晕厥通常与心律失常、心肌病变等疾病有关,而血管迷走性晕厥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通过超声心动、心电图可鉴别[8]
神经性晕厥
相同点:发病时都可能致使短暂的意识丧失,同时发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皮肤苍白、多汗等症状。
不同点:神经性晕厥多伴有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糖尿病、帕金森病等;且神经性晕厥可能出现瞳孔散大、呼吸急促等神经系统症状,而血管迷走性晕厥则没有。通过颅脑MRI等可鉴别。
低血糖昏迷
相同点:都会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可能伴有出冷汗、皮肤苍白等症状。
不同点:低血糖昏迷通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而且发生前往往会有饥饿感、口渴感等低血糖症状,且通过补充糖分能快速恢复;而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通常没有这些表现。可通过病史、血糖测定等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晕厥症状,降低晕厥发作的频率,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应以教育及非药物治疗为基础,个体化治疗,并及时随访,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宣教
本病一般有明显的诱因和前驱症状,因此可尽量避免诱因的出现。症状出现时及时采取措施。
在生活中避免诱发因素,如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避免处在暴露于热、湿、拥挤环境中,避免过度劳累和饥饿。
症状出现时,应立即休息平卧,保证水、盐的充分摄入。
物理治疗
肢体加压动作
即通过交叉双腿、紧握双手等动作使肢体肌肉做等长收缩,增加回心血量,可用于晕厥前期时间足够长的患者。
对于65岁以上、无前驱症状的患者,肢体加压动作可能并无帮助。
药物治疗
对于经健康管理、生活方式改善及物理训练仍反复发作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可以尝试进行药物治疗。
氟氢可的松
可以通过增加水钠潴留提高前负荷,增加心排血量和收缩压。
可降低年轻患病人群的晕厥复发率,但不适用于儿童。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抑制剂
主要包括托莫西汀、瑞波西汀和西布曲明。
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时的晕厥风险,但是药物不良反应较多。
β受体阻滞剂
如普萘洛尔,可以降低心率,对于部分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它可能引起低血压、心悸等不良反应。
抗抑郁药
如利血平,可用于改善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干口、便秘等。
其他治疗
心脏起搏治疗
起搏治疗可显著降低40岁以上经ILR明确晕厥发作时伴有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患者的晕厥复发率[9]
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心脏抑制型患者(表现以心率下降为主)进行此治疗,适应证如下:
40岁以上;
因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症状性心脏停搏>3 s或无症状性停搏>6 s,或直立倾斜试验(HUT)记录到心脏停搏。
心脏神经消融
心脏神经消融是以心房神经节丛为主要消融靶点,通过调节心脏自主神经活性起到预防本病复发的治疗方法[10]
目前研究表明手术成功率高,可显著降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率,但作为新型的有创治疗手段,其安全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预后
本病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可预防或减少晕厥发生。如果不经积极治疗,可能出现意外损伤等意外事故。
治愈情况
血管迷走性晕厥较难治愈,但是可通过健康宣教进行预防和控制。
积极防治,大多数患者能有效地控制症状并可能显著降低发作的频率,从而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如果不经治疗,晕厥时可能出现外伤等意外事故。
危害性
由于晕厥发作的时间和地点往往不能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社交恐惧,如心理压力增大、自卑、焦虑等问题。
无论何时何地,短暂的意识丧失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跌落、碰撞等意外事故,可能导致轻微的擦伤,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骨折或伤害头部。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初期的血管迷走性晕厥能自愈吗
初期的血管迷走性晕厥能否自愈要根据分型来确定,如患者是非器质性病症导致,通常可以自愈。如果患者是器质性病症导致则不能自愈,需要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如果是非器质性病症导致,例如情绪激动,紧张等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迷走神经也处于兴奋状态,会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使得大脑供血不足而晕厥。平日应注意及时补充营养,积极锻炼,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使机体能够及时得到供血供氧,是可以自愈的。
如果是器质性病症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会造成心脏功能紊乱,使血液流动异常,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发生晕厥,这种情况是无法自愈的,需要遵医嘱应用普罗帕酮片恢复心率、普萘洛尔扩张血管等药物进行治疗。
初期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在不确定病症时,应及时就医诊断,对症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日常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补充足够的水分和食盐,降低晕厥的发生率。
避免过多饮酒。
生活管理
避免长期站立或行走,尤其是在拥挤、炎热环境下更应注意。
避免饥饿、劳累、创伤等。
可使用腹带或弹力袜以增加静脉回心血量。
在出现晕厥先兆时,立即改变体位,如平躺、抬高双腿。
进行倾斜训练或适当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耐受性,有助于疾病的预防。
预防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个体体质、环境等,并非一种可以完全预防的疾病。然而,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或措施来降低发病的可能性: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暴热、寒冷、长时间站立等可能引发晕厥的因素。尽量避免在疲劳,情绪激动,高温环境,近餐后等血管扩张情况下长时间站立。
充足水分和盐分摄入:保证充分水盐摄入。尤其在炎热的天气或者大量运动后,需要额外补充盐分和水分。
康复治疗:定期做倾斜试验训练,增强患者的心血管调节能力,有效防治晕厥再发。血管迷走性晕厥不是恶性肿瘤,无需进行肿瘤筛查。
参考文献
[1]
Aydin, Muhammet Ali, et al. "Management and therapy of vasovagal syncope: a review."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10 (2010): 308.
[2]
江载芳,申昆玲,等.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翟正芹,周益锋.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制、诊断和治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2,26(05):424-427.
[4]
高润霖.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心血管病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5]
Mayoclinic. [2023-08-07].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vasovagal-syncope/symptoms-causes/syc-20350527#:~:text=Vasovagal%20syncope%20occurs%20when%20the,your%20legs%20widen%20(dilate).
[6]
Cleveland Clinic. [2023-08-07].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symptoms/23325-vasovagal-syncope
[7]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等. 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4):246-250.
[8]
李鹏福,王晓婷,朱华.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鉴别诊断. 国际儿科学杂志,2022,49(06):373-376.
[9]
胡清韵,陈柯萍. 起搏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0,24(02):178-181.
[10]
郑黎晖,孙巍,胡锋,等. 左心房神经节丛消融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影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1,25(04):300-30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9 13:5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