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正常范围为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 mg/L
肠道中生成的胆素原被重吸收后从尿中排出的部分,反映胆红素代谢情况
用于辅助诊断黄疸,鉴别黄疸类型,评估治疗效果
指标异常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等
定义
尿胆原是肠道中生成的胆素原被重吸收后从尿中排出的部分,是尿常规中的指标,反映身体胆红素代谢情况。
常结合尿胆红素、血清胆红素等指标,辅助诊断黄疸、鉴别黄疸类别,评估治疗效果。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后,经过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后转变为尿胆原,被吸收后进入肝肠循环,小部分尿胆原随尿液排出。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定量:≤10 mg/L
异常情况
当尿胆原高于10 mg/L,或呈阳性或强阳性,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排除消化系统疾病。
注意事项
尿胆原检查需进行留取尿液,其结果易受运动、药物等因素影响,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
充分休息,放松心情。检查前如有剧烈运动、或使用酚噻嗪类、磺胺类、普鲁卡因、氯丙嗪等药物时,可能会导致结果假阳性。
如果尿液标本当中含有甲醛或亚硝酸盐,也可能导致检查结果为假阳性。
尿胆原检查前一般无需空腹,但留取前一天避免饮酒、饮食过于油腻,以免影响其他指标检查结果。
检查中
尿液留取后需尽快送检,否则可导致结果降低或出现假阴性。
正常人尿胆原排出量每天波动很大,夜间和上午量少,午后则迅速增加,在午后2~4小时达最高峰。为提高尿胆原阳性检出率,可留取午餐后2~4小时尿标本。
检查后
尿胆原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留尿后正常生活运动。
相关指标
尿胆原与尿胆素检查类似,都是胆红素代谢的产物,二者在标志红细胞溶解和肝脏疾病方面都有重要功能。然而它们在化学性质、形成过程及在人体中的作用方面有所不同。
尿胆原由小肠中的细菌将结合胆红素还原产生,主要在肠道中代谢,可以通过肠壁进入血液,进入肝脏再次转化,或者由尿液排出,而尿胆素则是尿胆原在肝、肾等处氧化后产生,主要存在于尿液中。
尿胆原升高多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而尿胆素增高多见于梗阻性黄疸。如果尿胆素、尿胆原同时升高,一般考虑是由于肝炎引起。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尿胆原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参考范围上限称为尿胆原高,尿常规报告单常用“+”或“↑”标识。尿胆原含量越高,“+”越多。
尿液中的某些成分如胆红素等,以及药物如酚噻嗪类、磺胺类、普鲁卡因、氯丙嗪等可使尿胆原呈假阳性。维生素C、甲醛等可引起假阴性反应。
原因
非疾病原因
尿液尿胆原可在饥饿、饭后、运动等情况时稍微增加。
疾病原因
常见疾病: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呈“强阳性”,肝细胞性黄疸尿胆原呈“阳性”。
其他情况:肝功能受损、心力衰竭、顽固性便秘、肠梗阻等情况也会导致尿胆原高。
危害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引发胆红素脑病、贫血、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可影响婴幼儿智力发育。
就医建议
饥饿、饭后、运动等情况引起的尿胆原增加随着状态调整,会逐渐接近正常水平,不需要过度关注。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尿胆原异常,或有皮肤轻度瘙痒、皮肤呈黄色、发热、寒战等症状,建议就诊消化内科,明确诊断。
相关检查
尿胆原偏高与多种原因有关,为具体明确发生原因,医生会综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完善以下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判断是否出现贫血。溶血性黄疸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异常升高,可协助诊断是否存在溶血性黄疸。
尿常规检查:急性大量溶血时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可由尿常规检出,尿潜血阳性,尿沉渣红细胞呈现阴性,可协助诊断。
大便常规检查:可协助诊断溶血性黄疸,粪便中粪胆原可升高。
血生化:观察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肝功能情况,有助于肝脏疾病的诊断。
抗人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如果溶血性黄疸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时,此试验可为阳性,可协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可行超声或CT等检查,主要目的为排除肝脏和胆囊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
治疗
出现尿胆原偏高,首先需明确具体原因。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疾病的治疗措施。
溶血性黄疸:治疗主要是解决溶血的原因。治疗措施包括避免溶血诱因如某些药物和食物,予以免疫抑制治疗以降低自身免疫性溶血,如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对于血型不匹配引发的溶血,可能需要输血或血浆置换。严重时,可能需要脾切除以降低红细胞破坏。
肝细胞性黄疸:主要针对性解决肝脏损伤的原因。措施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病;对于药物或酒精引起的肝损伤,需给予肝脏保护剂;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时,可能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严重肝脏疾病可能需肝脏移植。同时,休息和营养支持对恢复也至关重要。
治愈性
尿胆原偏高的患者,大多数情况下,规范治疗有效时,尿胆原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一般来说,当病情得到控制之后,检查结果会从阳性转变为阴性或弱阳性,代表患者的病情控制良好或达到临床治愈。
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胆红素、尿胆原等指标没有改变,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日常
除病因治疗外,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习惯对尿胆原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日常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
虽然饮食不具有降低尿胆原的作用,但可清淡、均衡、多样化饮食,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油腻、高糖类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影响疾病的恢复。
对于肝细胞溶血患者,可多进食富含叶酸的食物,绿叶蔬菜中含量尤其丰富,水果中如柠檬、香蕉和瓜类等,酵母和香菇中亦有大量叶酸存在。通过食物多补充铁元素,如动物血制品、动物肝等。
避免饮酒。
生活习惯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戒烟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烟。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瑜伽等有氧运动,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预防感染。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可咨询医生
尿胆原指标偏低通常指代的是尿胆原定性试验阴性,尿常规报告单常用“-”标识。无特殊临床意义,无需特殊治疗,通常只关注其偏高情况。
尿胆原阴性一般提示患者没有血液、肝脏方面导致黄疸方面的疾病。如果是复查转阴的患者,通常提示患者病情好转或病情控制,定期复查即可。由于该项指标并不能单独作为某一类或某一个疾病的诊断依据,具体需结合病情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丁磊,王青,王剑飚. 临床检验一万个为什么:基础检验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 儿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丛玉隆.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
胡品津,谢灿茂.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7]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下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8]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infant-jaundice/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3870 (2022-10-19)
[9]
张秀明,黄宪章,等. 临床生化检验诊断学:下册[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0]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6 16:46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