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血小板体积
英文简称:
MPV
又称:
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查、平均血小板体积检验
所属项目:
血常规
科室:
检验科
概述
一般7~11fl为正常
单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
指标偏高见于血栓疾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指标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检查发现异常可就诊血液科,可能需要再进行骨髓细胞学、凝血功能等检查
定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血常规里的一项检验指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可用于评估骨髓功能、血小板活性等情况,体积数据以飞升(fl)为单位。
MPV常结合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指标进行诊断,主要用于排查血栓疾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及观察疗效。
血小板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来源于骨髓的巨核细胞,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其寿命为7~14天,但只在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破坏。
正常血小板呈双面微凸圆盘状,直径为2~4μm。新生血小板体积要比成熟血小板体积大,因此MPV可以体现新生血小板和成熟血小板存在的情况。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一般7~11fl为正常范围。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异常情况
当MPV不在正常范围内时,则考虑为异常情况。
MPV>11fl为指标偏高,可能与血栓疾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有关。
MPV<7fl为指标偏低,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恶性肿瘤化疗等情况。
注意事项
MPV检查需进行抽血采样,其结果易受药物因素影响,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
本检查属于血常规检查,检查前无需空腹。若血常规检查与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检查项目同时检查,应遵医嘱禁食,空腹进行检查。
为方便检测,应穿着容易露出手肘部位的衣服。
如正在应用药物(如化疗药物等),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
检查中
一般抽取静脉血,抽血过程中保持放松即可。
检查后
采血后,需要使用无菌棉球局部按压针孔处3~5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注意不要按揉抽血部位。
采血后保持针孔处的干燥清洁,避免沾水。
血常规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采血后可正常生活运动。
相关指标
MPV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密切相关,均为血常规检查内的指标。
PLT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总数。本指标偏低,即血小板减少,可能出现出血倾向;指标偏高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PDW反映了外周血中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差异程度,常用于评估血小板的生产和破坏情况。本指标偏高,即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可能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情况有关;指标偏低,即小板体积大小非常均匀,可能需排查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免疫系统疾病等疾病。
临床通常将这三个指标结合来看,有助于全面评估血小板的数量以及形态,有利于医生判断具体病因。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11fl为指标偏高,表示单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偏大,可能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恢复、怀孕、脾切除等因素有关,还多见于血栓疾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
原因
非疾病原因
恶性肿瘤化疗后恢复期: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化疗时,因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会出MPV偏低的情况。待患者完成化疗治疗后,骨髓受抑制的情况逐渐恢复,从而出现MPV恢复正常或轻微偏高的情况。
怀孕:妊娠期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因此可能出现MPV偏高的情况,一般在产后可恢复正常。
疾病原因
血栓性疾病:血液中的血小板可能被消耗过多,需产生很多新的血小板来补充,新产生的血小板体积通常较大,因此MPV会偏高。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外周血涂片可见血小板体积增大。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体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血小板并破坏它们,身体为了补充破坏的血小板,可能会过度生成新的血小板,从而造成MPV偏高。
脾切除:脾被切除后,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显著增加,骨髓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新血小板以满足需求。新产生的血小板通常比旧的血小板大,这可能导致MPV偏高。另外,脾是主要的血小板破坏场所,脾切除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存活时间变长,这也可能导致MPV偏高。
其他情况:MPV偏高还可能见于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等情况。
就医建议
MPV偏高一般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其他指标判断就诊科室,具体建议如下。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MPV偏高,无其他症状,PLT、PDW等指标无异常,一般无需特别就诊。
如果PLT、PDW等指标存在异常,或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建议就诊血液科。
相关检查
MPV偏高并不能直接确定疾病的种类,为明确原因,医生一般需要结合其他的医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进行的相关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等能够帮助医生初步判断骨髓的功能状态。
骨髓活检:如可能存在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等疾病,骨髓活检有助于做出确诊。
其他血小板参数:如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等,可以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等,可以评价血液的凝固状态,对于判断血栓性疾病有重要作用。
免疫相关检查:如抗核抗体、抗酶原抗体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脾脏超声、胸部X光、CT或MRI等,有助于全方位评估病情,以确定最可能的病因和进一步的诊治方案。
治疗
如因恶性肿瘤化疗后恢复期、怀孕等非疾病因素导致的MPV偏高,通常无需特殊治疗。
疾病导致的MPV偏高,医生会根据具体原因制定治疗方案。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治疗措施。
血栓性疾病:治疗立足于防止血栓的形成和防止已经存在的血栓脱落,以防止血液供应的中断。通常会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防止血栓形成和出血。医生可能会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引起出血或血栓形成的药物。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血小板减少剂,如水杨酸或干扰素α。重症病人可能需要进行血小板输注或脾切除手术。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丙种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泊帕)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进行脾切除术,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
脾切除:术后患者需重点预防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医生通常会定期监测血液状况,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可能采取适量的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并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治愈性
MPV偏高如因疾病引起,若疾病可以通过治疗来治愈,则MPV可恢复正常水平。
然而,如果MPV偏高是由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尚无法治愈的疾病引起,那么MPV偏高情况可能无法改变,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以便得到有效控制。
日常
改善生活习惯和调整饮食结构对恢复MPV水平也具有一定帮助,日常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
均衡营养,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多吃绿叶蔬菜、水果、坚果、动物食品、蛋类、豆类、谷物等。
应避免吃腌制、辛辣刺激、油煎、油炸类食物,以免影响疾病恢复。
化疗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可少食多餐,以保证营养的摄入。
生活习惯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或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疾病恢复。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
戒烟,吸烟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并增加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7fl为指标偏低,提示单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偏小,可能与恶性肿瘤化疗有关,也需注意排查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巨幼细胞贫血等疾病。
原因
非疾病原因
恶性肿瘤患者在较大剂量或数次放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会受到抑制,新生血小板数量减少,体内多为体积较小的成熟血小板,因此MPV会出现偏低情况。
疾病原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本病是由于骨髓血细胞生成障碍导致的一种血液病。由于骨髓中的干细胞受损,新生成的血小板产生较少,从而导致MPV偏低。
脾功能亢进:脾是储存和破坏血小板的重要器官。当脾功能亢进时,脾脏会过度清除较大的、新生的血小板,使得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主要是体积较小的成熟血小板,从而导致MPV偏低。
败血症:有些外伤引起的败血症,MPV会低于正常,表明骨髓生成血小板减少。
就医建议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MPV偏低,并无其他症状和其他指标异常,一般无需特别就诊。
如果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指标存在异常,或出现发热、乏力、出血、腹部饱胀感等症状,建议就诊血液科。
相关检查
MPV偏低可能与较多原因有关,为明确原因,医生一般需要结合其他的医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进行的相关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和微观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为诊断提供线索。
骨髓检查:通过获取骨髓样本,观察骨髓中的细胞类型与数量,以判断是否存在骨髓生成障碍。
感染筛查:感染与脾功能亢进、败血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如发生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等,需进行血液培养或相关抗体测试,以排查具体的感染致病菌。
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等,可以评价血液的凝固状态,对于判断血栓性疾病有重要作用。
脾脏超声或CT扫描:这可以帮助评估脾脏的大小和功能状态,是否存在脾功能亢进的情况。
治疗
恶性肿瘤化疗导致的MPV偏低,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在化疗结束后可恢复正常,化疗期间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疾病导致的MPV偏低,医生会根据具体原因制定治疗方案。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治疗措施。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方式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健康状况。轻度到中度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不需要立即进行特殊治疗,仅需定期复查。对于病情严重的情况,治疗通常包括免疫抑制疗法(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等)、血小板输注、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脾功能亢进可考虑脾切除或脾部分栓塞术。继发性脾功能亢进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无效者可行脾切除或脾部分栓塞术。同时,医生会针对血细胞减少引起的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等情况进行支持治疗。
败血症:需要立即进行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源,同时给予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肾替代治疗等支持治疗。
治愈性
一旦找到了导致MPV偏低的病因,通过治疗原发病症,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恢复MPV正常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MPV即使恢复正常,也并不代表身体处于健康状态,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指标进行疗效的评估。
日常
MPV偏低的情况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调整饮食结构来促进恢复,日常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
营养均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不洁饮食。
伴有腹水或水肿患者需遵医嘱控制钠盐和水的摄入。
化疗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可少食多餐,以保证营养的摄入。
生活习惯
出血或贫血症状较轻者,可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出血或贫血症状较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碰、撞、跌伤等。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外出时可佩戴口罩。
参考文献
[1]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高霞. 平均血小板体积在缺血性卒中中的预测作用[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9,27(5): 374-379.
[3]
丛玉隆.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 血液病学:上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6]
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 血液病学:下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7]
李莉,王也飞,丁秋兰. 临床检验一万个为什么:血液学检验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8]
丁磊,王青,王剑飚. 临床检验一万个为什么:基础检验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9]
https://www.webmd.com/a-to-z-guides/what-to-know-mean-platelet-volume-tests.(2022-10-09)
[10]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aplastic-anemia/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5020.(2022-10-09)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18:41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