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
英文简称:
PLT,PC
又称:
血小板计数检查、血小板计数检验
所属项目:
血常规
科室:
检验科
概述
成人一般100×109/L~300×109/L为正常
指标偏高多见于感染、骨髓增殖性肿瘤等;偏低多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50×109/L可显著增加出血风险;>400×109/L时,可能增加出血和血栓风险
及时明确病因,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日常应注意补充营养
定义
血小板计数(PC或PLT)是血常规里的一项检验指标,可反映单位体积(升/L)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总数。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大多存在于外周血循环中,1/3储存在脾脏。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正常的止血功能和防止外伤后的血液丢失,对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常用于辅助诊断多种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可帮助排查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殖性肿瘤、急性感染等多种疾病。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100~300)×109/L一般认为是成人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
儿童血小板计数与成人差别不大,约为(150~250)×109/L,不同年龄血小板计数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可咨询医生。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异常情况
当血小板计数不在正常范围内时,则考虑为异常情况。但血小板数量会随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医生在诊断疾病时也会先排除此类非疾病因素。
血小板计数>300×109/L为指标偏高,临床上又将血小板数超过400×109/L的情况定义为血小板增多,多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有关。
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指标偏低,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
注意事项
血小板计数检查需进行抽血采样,其结果易受运动、药物等因素影响,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
本指标属于血常规检查,检查前无需空腹。若血常规检查与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检查项目同时检查,应遵医嘱禁食,空腹进行检查。
为方便检测,应穿着容易露出手肘部位的衣服。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导致检查结果偏高。
如正在应用药物,需提前告知医护人员,以评估是否会影响检查准确性。
检查中
一般抽取静脉血,儿童可能会使用手指或脚趾的末梢血,抽血过程中保持放松即可。
检查后
采血后,需要使用无菌棉球局部按压针孔处3~5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
注意不要按揉抽血部位,保持针孔处的干燥清洁,避免沾水。
本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采血后可正常生活运动。
相关指标
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密切相关,均为血常规检查中关于血小板的指标。
血小板计数主要检查的是血小板的数量,而PCT、PDW、MPV则主要关注血小板的体积,这些指标可在不同的临床需求下,被用于分析和解读,有助于全面评估骨髓功能、血小板活性等情况。
PCT:反映血小板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正常男性为0.108%~0.272%,女性为0.114%~0.282%。PCT通过PLT与MPV相乘获得,可用于辅助诊断多种血液疾病。
MPV:指外周血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7~11fl为正常。
PDW:反映了外周血中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差异程度,常用于评估血小板的生产和破坏情况,15%~17%为正常。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血小板计数>300×109/L为指标偏高,可由非疾病因素(如怀孕、剧烈运动等)和疾病因素导致。
若血小板数超过400×109/L临床上则称为血小板增多,需重点排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
原因
非疾病原因
时间:血小板计数午后略高于早晨,冬季较春季高。
环境:高原居民血小板计数会略高于平原居民。
其他:月经后、妊娠中晚期、剧烈运动后都可导致血小板计数发生正常波动,出现偏高的情况。
疾病原因
骨髓增殖性肿瘤
常见疾病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
这类疾病导致骨髓中造血细胞异常活跃,血小板会生成过多。
非骨髓增殖性肿瘤
炎症性疾病: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等情况,因刺激了炎性因子的增加,而促使骨髓产生血小板。
脾切除:脾切除后血小板破坏减少,导致血小板计数偏高。
危害
血小板计数轻度偏高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但当血小板显著增加时可能增加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当血小板>450×109/L有血栓形成倾向,可能增加下肢栓塞、脑卒中、脾梗死等疾病风险。
当血小板计数为(1000~2000)×109/L时,可能出现红斑性肢痛,伴消化道出血、鼻出血、血尿等症状。
就医建议
血小板计数偏高属于血液系统疾病,建议首选血液科。
如果怀疑与某些疾病相关,可前往血液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相应科室就诊,具体可咨询医生。
如果出现严重或持续的出血现象,如大面积皮肤出血等,应立即前往急诊科诊治。
如果伴有急性严重的头痛、视觉障碍、局部肢体红肿和疼痛、突发性言语障碍等症状,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相关检查
血小板计数偏高并不能直接确定疾病的种类,为明确原因,医生一般需要结合其他的医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进行的相关检查。
其他血常规指标: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比容、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等其他指标情况,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血液情况以及异常原因。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排除出血或栓塞风险。
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
血清胆红素测定:有助于辅助诊断溶血性贫血,患者常有总胆红素水平增高、游离胆红素含量增高、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20%等异常情况。
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如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含铁血黄素尿试验、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等,可初步判断有无溶血现象。
外周血基因突变和融合基因检查:用于排查骨髓增殖性肿瘤,其中尤其需要注意慢性髓系白血病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活检:进行细胞学和染色体分析,有助于明确造血异常原因,可帮助排除或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
腹部B超检查:观察肝脏、脾脏及其他腹部器官的情况,了解有无肿大或其他异常。
治疗
如因怀孕、剧烈运动等非疾病因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偏高,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疾病导致的血小板计数偏高需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具体如下。
对症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可防止血小板聚集,进而预防血栓性疾病。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骨髓抑制药物
当血小板计数在1000×10⁹/L以上时通常需要使用骨髓抑制药物。
常用药物:羟基脲和干扰素。
血小板分离治疗
血小板分离术可迅速降低血小板数,但效果是短暂的,通常血小板数目会有反弹。
对于血小板过高伴有危及生命的出血或血栓并发症者,血小板分离术可作为紧急治疗措施。
对因治疗
疾病导致的血小板计数偏高,医生会根据具体原因制定治疗方案。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疾病的治疗措施。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年龄<60岁,无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无需治疗;而年龄>60岁,或有心血管疾病史的高危患者需积极治疗。
治疗通常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降细胞治疗药物(如羟基脲)、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根据患者年龄、是否有静脉血栓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
低危组主要采取低剂量阿司匹林及放血治疗;高危组在前两种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联合降细胞治疗;中危组需综合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急性溶血
本病首要治疗原则为尽快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医生可能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利妥昔单抗剂、铁剂、叶酸等药物进行治疗。病情严重者可考虑血液透析治疗、红细胞血浆置换治疗或脾切除手术。
急性出血
首先需要立即止血,然后根据失血的程度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输注。同时,需针对引起出血的原发病进行及时的治疗。
恶性肿瘤
治疗方法差异较大,主要治疗包括化疗、放疗、手术和药物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疾病的阶段、肿瘤的类型和位置,以及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
脾切除
术后患者需重点预防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医生通常会定期监测血液状况,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可能采取适量的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并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治愈性
血小板计数偏高如因疾病引起,若疾病可以通过治疗来治愈,则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水平。
然而,如果血小板计数偏高是由于暂时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引起,那么血小板计数偏高情况可能无法完全治愈,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以便得到有效控制。
日常
改善生活习惯和调整饮食结构对恢复血小板计数也具有一定帮助,日常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降低饱和脂肪和过多盐分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鱼肉、豆制品等。
多喝水,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小血栓的风险。
避免过度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减少血管壁损伤的风险。
戒酒,少喝浓茶和咖啡。
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休息,避免劳累。
可规律适量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爬山、打羽毛球、跳绳和游泳等。
戒烟,吸烟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并增加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指标偏低,可能因环境、药物等非疾病因素导致,也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
原因
非疾病原因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如甲醛、苯酚等或长期在有电离辐射的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进一步导致血小板减少。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血小板计数偏低。
时间:血小板计数早晨略低于午后,春季较冬季偏低。
药物:部分药物可通过抑制骨髓造血或介导免疫性血小板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如抗肿瘤药(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抗感染药(如氯霉素、利奈唑胺)、抗凝药(如肝素)、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疾病原因
血小板计数偏低与多种疾病有关,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及血小板分布异常,不同原因常见的疾病如下。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晚期、放射性损伤等。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多见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征)、血液被稀释等。血液被稀释常见于输入大量库存血,库存血中可能存在血小板凝集因子,大量输入人体后可引起微血管栓塞导致血小板减少。
危害
血小板计数轻度偏低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危害,但显著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增加出血风险。
当血小板计数在(20~50)×109/L时,可能会出现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身体会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出血,如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血小板计数低于5×109/L时易发生颅内出血,严重可危及生命。
就医建议
血小板计数偏低不一定是疾病引起,部分轻度血小板减少者可能没有症状,也无需特殊处理。但是,血小板计数显著偏低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发现血小板计数偏低或有出血倾向,建议及时就医。
如无特殊症状,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或合并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异常,或伴有少量出血倾向,建议前往血液科就诊。
若出现呕血、便血、尿血、头晕、头痛、高热、意识模糊等异常症状,建议立即前往急诊科诊治。
相关检查
单独的血小板计数偏低并不能明确具体病因,为明确原因,医生一般需要结合其他的医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进行的相关检查。
其他血常规指标:除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外,医生还会看血常规的其他指标,如白细胞、血红蛋白也偏低,提示可能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白细胞偏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等。
血小板抗体:血小板抗体增多可能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关。
凝血功能:可进一步推断出血的原因,有助于辅助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异常性疾病。
C反应蛋白:升高时多考虑有感染或炎症。
自身抗体相关检测:明确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均阳性多考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检查:通过获取骨髓样本,观察骨髓中的细胞类型与数量,以判断是否存在骨髓生成障碍。
影像学检查:脾脏超声、胸部X线、CT或MRI等,有助于全方位评估病情,了解胸部、脾脏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治疗
非疾病导致的血小板计数偏低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疾病导致的血小板计数偏低,需采取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同时进行相应的病因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对症治疗
止血
加压止血:对于出血部位明确的患者,如鼻出血、外伤或手术部位出血。
药物止血:如酚磺乙胺、血凝酶、垂体后叶素。
内镜下止血:对于消化道出血且药物止血效果不好的,可紧急行胃肠镜止血。
输血
血小板计数<40×109/L且有活动性出血,常规方法无法止血者可行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计数<10×109/L,通常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若因药物导致的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至<20×109/L,经医生评估后可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对因治疗
引起血小板计数偏低的疾病很多,不同疾病其治疗方式差异较大,以下为部分疾病的治疗方式。
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
如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对于单纯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30×109/L且无出血倾向者,若无计划行有创性治疗或从事出血风险较高的活动,一般不需要治疗,观察和随访即可。
根据不同疾病,药物上可选择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泼尼龙)、促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11、血小板生成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
部分治疗后反复复发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选择脾切除。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需补充造成贫血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12或叶酸。如果贫血是由于身体不能吸收营养素,可能需要定期注射或口服高剂量的营养素。
部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需行血浆置换,即通过体外循环的方式,将体内的血浆离心出来并弃掉,再补充等量的新鲜冰冻血浆,可去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根据其具体分型选择相应的全身化疗、局部放疗治疗、靶向治疗等。
非血液系统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原则主要是缓解症状、控制炎症以及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常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抗疟药(如羟氯喹)、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生物制剂(如贝利木单抗等)等药物治疗。
脾肿大: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治愈性
部分有明确诱因的血小板计数偏低者在解除诱因后血小板可上升,甚至恢复正常。
但一些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的疾病需要长期规范性治疗,因此血小板计数往往不能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但可获得有效控制,避免病情持续加重。
日常
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虽然不能直接帮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但有助于疾病的恢复,降低出血的风险,因此建议日常注意以下几方面。
饮食
均衡饮食,避免偏食或挑食。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必要时可少量多餐。
如果是因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应均衡营养,荤素搭配。建议多食用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绿色蔬菜(青菜、菠菜、西红柿、花椰菜等)、新鲜水果(橘子、草莓、香蕉、猕猴桃等)、豆类及豆制品、动物肝脏、肉类、蛋类等。
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有出血倾向者,建议卧床休息,防止碰、撞、跌伤等。
注意预防感染,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饭前、便后需要洗手。
用药调整
如果是明确使用抗感染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或抗肿瘤药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建议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病因、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如停药或选择其他替代药物。
患者切勿因药物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而自行停药、换药。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 血液病学:上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丛玉隆.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thrombocytosis/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8319.(2022-09-28)
[4]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2330.(2022-09-28)
[5]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下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7]
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 血液病学:上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8]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9]
王前,王建中. 临床检验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0]
Gaertner F, Massberg S. Blood coagulation in immunothrombosis-At the frontline of intravascular immunity[J]. Seminars in Immunology,28 (6):561–569.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18:39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