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般成年男性正常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量
指标偏高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指标偏低常见于各类贫血
发现异常建议就诊于血液科、内科等科室,必要时完善生化、心肺功能测试等检查
定义
红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是人体中最多的一类血细胞,主要作用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供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红细胞计数(RBC)是血常规里的一项检验指标,是指单位体积每升(L)全血中所含的红细胞数量,一般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查。
红细胞计数可用于检测红细胞生成与凋亡是否正常,常用于排查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脏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也可用于疗效评估。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正常范围如下。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儿童:新生儿正常为(6.0~7.0)×1012/L。随着婴儿生长发育红细胞数会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RBC可降至3.0×1012/L左右,3个月以后红细胞计数又会缓慢增加,一般于12岁时达成人水平。儿童本指标具体正常范围可咨询医生。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异常情况
当红细胞计数不在正常范围内时,则考虑为异常情况。
红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上限,为指标偏高,可能与年龄、生活习惯等非疾病因素有关,也可能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脏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有关。
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为指标偏低,可能与年龄、妊娠等原因有关,也需注意排除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
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检查需进行抽血采样,无需空腹,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
本指标属于血常规检查,检查前无需空腹。若血常规检查与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检查项目同时检查,应遵医嘱禁食,空腹进行检查。
为方便检测,应穿着容易露出手肘部位的衣服。
如正在服用药物,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
检查中
一般抽取静脉血,抽血过程中保持放松即可。
检查后
采血后,需要使用无菌棉球局部按压针孔处3~5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
采血后注意不要按揉抽血部位,保持针孔处的干燥清洁,避免沾水。
血常规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采血后可正常生活运动。
相关指标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Hb)密切相关,均为血常规检查内的指标,共同参与和完成氧气的运输。
红细胞计数是指的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而Hb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Hb量,单位是克/升 (g/L)。
临床上,Hb更能有效反映人体红细胞内的含氧量,因为每一个红细胞内可以含有许多血红蛋白分子,而红细胞计数并不能直接反映出这一点。
红细胞计数主要受骨髓造血功能和肾上腺素影响,而Hb则较容易受到食物、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
医生通常会综合RBC和Hb结果进行诊断,有助于全面评估红细胞数量、患者的氧气输送能力等。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红细胞计数(RBC)超过正常范围上限,为指标偏高,如成年男性>5.5×1012/L,成年女性>5.0×1012/L。
红细胞计数偏高可能与年龄较小、不良生活习惯等非疾病因素有关,也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脏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
原因
非疾病原因
年龄:新生儿红细胞计数较成人高,一般为(6.0~7.0)×1012/L。通常儿童生长至12岁后,红细胞计数可同成人水平。
不良生活习惯:重度抽烟、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均可使红细胞计数偏高。
环境: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居民红细胞计数较高。
疾病原因
严重的慢性心、肺部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肾脏疾病:如肾盂积水、多囊肾。
肿瘤疾病:肾上腺皮质腺瘤、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子宫肌瘤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红细胞数量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
就医建议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红细胞计数偏高,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复查血常规,以明确红细胞计数为持续性偏高还是一过性偏高,可前往血液科、普通内科等科室就医。
如果伴有呼吸困难、气促、胸痛、乏力、皮肤嘴唇紫绀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心肺疾病,建议就诊心外科、呼吸内科。
相关检查
单独的红细胞计数偏高不能直接确定疾病的种类,为明确原因,医生一般需要结合其他的医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进行的相关检查。
其他常规血液检查:除了红细胞计数外,医生可能还会检查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其他血细胞检查指标,以全面评估身体健康情况。
生化检查:通过肾功能测试(如血尿素氮、肌酐等)、电解质、蛋白质、肝功能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肿瘤疾病等。
肿瘤指标检查:对于可能存在肿瘤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检查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心肺功能测试:对于可能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测试等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因,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遗传学和骨髓检查:如果有可能是血液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能需要进行骨髓活检和遗传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医生可能需要对心、肺、肾等器官进行X线、CT、MRI或超声检查,以确定病变部位、评估疾病的进展程度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治疗
红细胞计数偏高主要需采取病因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原因制定治疗方案,以下仅列举一些常见的治疗措施。
严重的慢性心、肺部疾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处理通常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停止吸烟)、药物治疗(如支气管扩张剂、呼吸兴奋剂、糖皮质激素等),常通过吸氧改善缺氧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肾脏疾病:肾盂积水和多囊肾早期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降压药、止痛药等。终末期患者由于肾脏失去了清除血液中废物和多余液体的能力,可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等)。
肿瘤疾病:治疗方法差异较大,主要治疗包括化疗、放疗、手术和药物等。具体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疾病的阶段、肿瘤的类型和位置,以及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根据患者年龄、是否有静脉血栓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低危组主要采取低剂量阿司匹林及放血治疗;高危组在前两种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联合降细胞治疗;中危组需综合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治愈性
红细胞计数如与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一般去除相关因素后指标即可恢复正常。
红细胞计数偏高如果是因疾病引起,当疾病治愈后,红细胞计数大多也可恢复正常水平。
如果红细胞计数偏高是由于尚无法治愈的疾病引起(如部分恶性肿瘤),那么红细胞计数偏高情况可能无法完全恢复正常,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以便得到有效控制。
日常
疾病所致的红细胞计数偏高并不能依靠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使指标正常,但有助于促进疾病的恢复,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
无特殊饮食限制者,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进食油炸、辛辣刺激的食品。
肾功能不全者应选择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听从医生建议限制饮水量。
生活习惯
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根据身体情况,进行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合自身能力的运动。
戒烟及远离“二手烟”环境。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红细胞计数(RBC)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为指标偏高,如成年男性<4.0×1012/L,成年女性<3.5×1012/L。
红细胞计数偏低可能与年龄、妊娠等非疾病原因有关,也需注意排除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
原因
非疾病原因
年龄:婴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会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数可降至3.0×1012/L左右,但一般3个月以后可缓慢增加。另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造血功能下降,红细胞计数也会比成年人偏低。
妊娠:孕妇在妊娠中后期因血容量明显增加,引起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会出现偏低情况。
疾病原因
红细胞计数偏低与多种贫血有关,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性贫血,不同原因常见的疾病如下。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等。
红细胞破坏增多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性贫血:即失血性贫血,根据失血的病因分出凝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严重肝病等)和非出凝血性疾病(如外伤、肿瘤、结核、消化性溃疡等)。
就医建议
非疾病因素引起的红细胞计数偏低无需就医诊治,一般可自行恢复正常。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红细胞计数异常偏低,建议就诊血液科或普通内科。
若因外伤、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导致大量出血,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相关检查
红细胞计数偏低不能直接确定疾病的种类,为明确原因,医生一般需要结合其他的医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进行的相关检查。
其他常规血液检查:除了红细胞计数外,医生可能还会检查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其他血细胞检查指标,以全面评估身体健康情况。
营养物质测定:铁、叶酸和维生素B12都是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缺乏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贫血。这些检查的意义在于帮助确定贫血类型(如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并可以指导相关营养补充的疗法。
骨髓穿刺:直接检查骨髓健康和功能的重要手段,能够直接查看造血细胞的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此检查可以确认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疾病。
血清胆红素测定:有助于辅助诊断溶血性贫血,患者常有总胆红素水平增高、游离胆红素含量增高、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20%等异常情况。
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如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含铁血黄素尿试验、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等,可初步判断有无溶血现象。
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这些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确定是否存在凝血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对于红细胞丢失过多性贫血,医生可能需要对肺、肝、肾或消化道等器官进行X线、CT、MRI或超声检查,找出可能的出血病灶。
治疗
红细胞计数偏低如明确诊断与疾病有关,应尽快进行正规治疗,愈早治疗效果愈好。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疾病的治疗措施。
缺铁性贫血:最基本的治疗方式是补充铁元素,通常可以通过口服铁剂或在严重的情况下进行铁剂静脉输注。同时,也需要寻找并解决引起铁缺乏的原因,比如改变饮食习惯、治疗引发出血的消化道疾病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方法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较轻型的可能需要激素治疗和免疫抑制疗法,严重型则可能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输注是必备的病情缓解手段。
巨幼细胞贫血:补充造成贫血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12或叶酸。如果贫血是由于身体不能吸收营养素,可能需要定期注射或口服高剂量的营养素。
溶血性贫血:本病首要治疗原则为尽快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医生可能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利妥昔单抗剂、铁剂、叶酸等药物进行治疗。病情严重者可考虑血液透析治疗、红细胞血浆置换治疗或脾切除手术。
失血性贫血:首先需要立即止血,然后根据失血的程度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输注。长期的失血也可能导致缺铁,因此可能需要补充铁剂。同时,需针对引起出血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治愈性
红细胞计数偏低如因疾病引起,若疾病可以通过治疗来治愈,则红细胞计数可恢复正常水平。
但如果红细胞计数偏低是由于慢性疾病引起,那么红细胞计数偏低情况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恢复正常,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日常
疾病所致的红细胞计数偏低并不能完全依靠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而恢复正常,但有助于促进疾病的恢复,日常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
缺铁性贫血
均衡饮食,避免偏食或挑食。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必要时可少量多餐。
多吃含铁丰富且吸收率较高的食物,如瘦红肉、动物肝脏、动物血、蛋黄、海带、黑木耳等。
避免富含铁的食物与牛奶、浓茶、咖啡同服,减少对铁吸收的影响。
巨幼细胞贫血
叶酸缺乏者,多吃绿叶蔬菜、水果、坚果、动物食品、蛋类、豆类、谷物等。
维生素B12缺乏者,多吃牛肝、猪肝、鱼、禽、蛋、贝壳类,植物性食物基本不含维生素B12。
建议多吃紫菜、海带、鱼、红枣、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溶血性贫血
避免食用明确过敏的食物或诱发溶血的食物。
膳食应以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食物为主,如瘦红肉、鱼类、虾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避免煎炸、生、冷、烫的食物,尽量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喱、芥末等),以免对身体造成刺激,影响疾病恢复。
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较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碰、撞、跌伤等。注意预防感染,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饭前、便后需要洗手。
溶血发作期间应减少活动或卧床休息。
参考文献
[1]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 405-2012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许文荣,林东红.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7]
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 血液病学:上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8]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上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9]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symptoms/high-red-blood-cell-count/basics/causes/sym-20050858.(2022-09-28)
[10]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cancer/in-depth/cancer-treatment/art-20046192.(2022-09-28)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18:39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