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肺炎
科室:
呼吸内科
概述
老年人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发生炎症
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也有部分老年患者仅表现为嗜睡、食欲减退等
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及对症治疗
定义
老年肺炎(Elderly pneumonia)是指老年人的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即支气管壁周围组织)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对于老年人定义目前标准并不一致,我国一般采取的是60岁以上即可认为是老年,但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是大于等于65岁。
分类
老年肺炎目前无特殊的分型或分类。主要根据患病环境分类,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
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
指病人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新发生的肺炎。
发病情况
肺炎是老年患者因感染而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大约是年轻人的10倍大于60岁占所有肺炎病例的81.2%[1]
据美国研究结果,肺炎病例中有超过50%的患者年龄大于65岁,居家或养老院需要长期护理的人群中,2年内发生肺炎的概率达30%[2]
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的发病率在 65~69 岁人群中约为 每1000人发生3 次,在 85 至 89 岁人群中增加至 22次[3]
病因
致病原因
老年肺炎的病因诸多,包括病原微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病毒、真菌、寄生虫及其他病原体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呼吸道病毒是最常检测到的病原体,而肺炎支原体在 ≥ 65 岁的患者中较少见[4]
物理化学因素如放射性损伤、吸入刺激性物质等。很多老年人因脑血管意外导致较长期的吞咽障碍,从而诱发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性较年轻人高很多。
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导致的肺炎相对少见。
易患因素
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肝肾系统疾病、心功能不全、肿瘤、脑血管疾病等)。
长期卧床、营养不良、吞咽功能障碍。
使用呼吸机,曾住院或住重症监护室。
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温度骤变、吸入治疗、制酸剂应用等。
发病机制
免疫功能低下是老年人肺炎患病率、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加,机体防御功能逐渐减退,肺泡壁弹性消失,咳嗽反射减弱,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降低。
老年人口咽部、呼吸道定植菌增多,下降的口腔清除功能及吞咽功能会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症状
主要症状
老年肺炎尤其是超高龄肺炎患者常起病隐匿,缺乏典型呼吸系统临床症状。多以乏力、纳差、意识障碍等其他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在合并肺部、心脏、神经系统等基础疾病时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易出现肺部及其他系统后遗症。
发热
25%~55% 的老年肺炎患者可能不出现发热[5]。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低热到高热都可能会出现。
呼吸急促
呼吸频率加快、急促,可伴有心跳加快。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口唇紫绀等。
胸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多于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
精神改变
可表现为躁动不安、精神状态混乱或意识改变,有时甚至是老年肺炎的唯一表现。
咳嗽、咳痰
可为阵发的刺激性干咳,严重者咳嗽持续剧烈,可影响睡眠;也可能会咳出痰液,痰可能是黄色、绿色甚至带有血丝。
全身症状
疲劳、头痛、咽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腹泻等。
并发症
胸腔积液
老年人肺炎若没有及时发现、或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胸膜腔内液体过度积聚,出现肺炎旁胸腔积液。
脓胸
细菌感染时可产生脓性渗出液,进入胸腔导致脓胸,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胸膜炎
肺部炎症可发生渗出,引起胸膜炎,常在已有的发热、咳嗽基础上出现胸痛。
呼吸衰竭
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并伴有烦躁不安、口唇青紫等缺氧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肺性脑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谵妄、昏迷等。
菌血症
肺部的细菌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至全身其他器官,引起血流感染,以及各脏器急性衰竭。
感染性休克
患者若未及时治疗,后期可出现烦躁、面色苍白、肢端湿冷、尿量减少。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不清、呼吸浅速、心音低钝、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晚期出现全身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就医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若反复出现发热、寒战、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或气促等症状,建议及时呼吸内科就医。
急诊科
出现持续性高热、寒战
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口唇或指甲紫绀
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谵妄、昏睡或昏迷
肢端湿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
当出现上述情况,建议立即急诊科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以穿宽松衣服,方便查体或检查。
就医时常需要拍摄胸部X线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戴含金属的衣物及配饰。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体温变化有规律吗?
是否有咳嗽?
是否有咳痰?痰液是否黏稠、什么颜色?
是否有胸痛?有无诱因?如何缓解?
有无胸闷、心悸及呼吸困难症状?多于何种情况下发作?如何缓解?
是否有神志改变、食欲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
这类情况持续有多久了?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存在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陈旧性脑梗死?
平素是否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
平时是否存在进食或饮水呛咳?
是否长期卧床?
既往曾住院或住过重症监护室吗?
近期是否接触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生化全项等;
病原学检查:痰培养、真菌G试验、真菌GM试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等;
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胸部CT。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近期曾使用的抗感染用药:如头孢地尼、左氧氟沙星、伊曲康唑等。
止咳祛痰药:如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等。
诊断
诊断依据
肺炎的诊断基于呼吸道临床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热等,以及胸部 X 光检查发现浸润性病变等。在老年肺炎中,由于与年龄相关的非典型症状,如没有发热或者仅表现为低热,诊断更加复杂,需要更加警惕[6]
病史
近期有着凉诱因或者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有密切接触。
存在慢性基础病控制不佳,如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
近期存在误吸、呛咳病史。
平素长期卧床或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
症状
典型症状为发热、寒战、胸膜痛和咳嗽。咳嗽可为干咳、咳黏痰或脓性痰,有时会咳血痰,甚至咯血;伴发肺脓肿时(厌氧菌感染)可出现恶臭痰。但典型症状少见。
不典型症状: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痛和关节痛等。
体征
可发现呼吸频率增快;严重时可出现口唇青紫。
血氧饱和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警惕无症状性低氧。
受累肺区可闻及湿啰音、支气管管性呼吸音,胸部叩诊呈实音、触觉语颤和语音增强,提示肺实变。
约10%的患者可闻及胸膜摩擦音。若存在胸腔积液,语音颤动会减弱。
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
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是否有感染,大致判断感染类型。
细菌感染往往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为主。
而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为主,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
血生化常规主要是为了判断机体状态,并为后续诊疗提供依据。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可反映肝功能。
血尿素氮、血肌酐等可以反映肾功能情况。
同时,尿素氮水平是判断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否需要住院的指标之一。
老年肺炎患者易出现呼吸衰竭。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表现为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增高等。
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反映体内炎症水平。
CRP和IL-6越高,往往提示体内炎症越严重。
降钙素原(PCT)是一种细菌感染后刺激细胞释放的蛋白质。当人体被严重的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时,可出现PCT升高。
胸部X线/胸部CT
可以了解有无肺部炎症及其严重程度,具体病变情况,也可用于评估恢复情况。
可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等支气管感染征象,重症者可出现肺部浸润性病变或胸腔积液,甚至融合成片。
检查有放射性,检查中需要按医生要求配合呼和吸。
病原学检查
老年肺炎的病原学检查并无特殊,具体可参考肺炎。
鉴别诊断
肺结核
相似点:均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乏力、食欲减退等不适。
不同点:肺结核病情较缓和,发热多为午后低热,可伴有盗汗、体重减轻等不适,病原学检查提示痰抗原染色阳性、核酸检测可发现结核分枝杆菌。
肺癌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呼吸困难。
不同点:肺癌常发生在长期吸烟人群,胸部影像学多表现为肺部结节影、肺门淋巴结肿大。痰液脱落细胞可查到肿瘤细胞,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提示恶性肿瘤细胞,可明确诊断。
肺血栓栓塞症
相似点:均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精神萎靡等症状。
不同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常有制动、创伤、近期手术、恶性肿瘤、下肢静脉血栓等病史。患者往往D-Dimer升高,可发现有血栓形成倾向,肺动脉血管增强CT检查提示肺血管充盈缺损,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提示通气/灌注扫描不匹配。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或缓解症状,改善肺通气情况、消除肺部炎症。
治疗原则:根据致病原因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症状辅以其他方法治疗。
一般治疗
呼吸支持
当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或呼吸衰竭(如PaO2≤60mmHg,或PaCO2≥50mmHg),及时给予氧疗,必要时给予无创呼吸机或机械通气治疗。
选择适当措施促进痰液引流和气道廓清,注意评估患者的咳嗽能力,防止窒息。
常用促排痰措施:定时翻身、拍背、变换体位、机械排痰、仪器辅助震动排痰、直接经鼻(口)或经人工气道给予刺激咳嗽及吸痰,必要时经支气管镜吸痰。
避免诱因
一部分老年患者存在误吸、呛咳,可考虑留置胃管给予肠内营养,避免反复误吸导致的吸入性肺炎。
同时存在慢性基础疾病易诱发肺炎,如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稳定。
营养支持
首选肠内营养,适量饮水,注意休息,选择优质蛋白类食物,如瘦肉、鱼、虾、大豆、蛋等,同时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
对于已接受肠内营养但远不能长期满足营养需求的重症患者,在治疗第1周后可给予肠外营养补充;而当肠内营养可满足60%以上的目标需求量时,可考虑终止肠外营养。
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老年肺炎患者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钾血症等,需密切监测,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抗感染治疗
抗感染治疗是肺炎治疗的关键环节,包括经验性治疗和抗病原体治疗[7-8]。肺炎诊断一旦成立,应尽早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初始治疗48~72h后应及时判断疗效,及时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目标治疗,调整和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
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奈诺沙星、西他沙星等。
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依替米星等。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氯霉素类:氯霉素和硫霉素。
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
老年人应用抗生素时应特别注意药物的肝肾毒性,以及精神症状,如喹诺酮类易导致老年人出现谵妄症状。
抗病毒药物
病毒性肺炎可用奥司他韦、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金刚烷胺。根据具体病毒类型遵医嘱选择用药。
抗真菌药物
肺部真菌感染时,需根据真菌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肺念珠菌病:常用三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类药物如卡泊芬净,多烯类药物如两性霉素B。
肺曲霉菌病:常用三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类药物如卡泊芬净,多烯类药物如两性霉素B。
肺隐球菌病:常用三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多烯类药物如两性霉素B,以及嘧啶类药物如5-氟胞嘧啶。
肺孢子菌肺炎:常用药物为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恶唑,林可霉素类如克林霉素、棘白菌素类药物如卡泊芬净。
应用抗真菌药物应监测肝肾心功能、造血系统及电解质水平。
对症治疗
发热者可给予温水擦浴等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舒适度,若体温超过38.5℃,应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栓等。
咳嗽、咳痰者,若以干咳为主,可酌情使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痰量过多或有脓痰时,患者可能会发生咳痰不畅,需要促进痰液咳出。建议氨溴索、桉柠蒎肠溶胶囊等,可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据国外研究统计,住院的老年肺炎患者,再入院率达10%~17%[9-10],死亡率约7.3%~13.3%[11]。80岁以上的老年肺炎患者,重症死亡率更是高达20.6%[12]
随着年龄增加病死率也相应增加,大于90岁年龄组病死率几乎是65~69岁年龄组的2倍。年龄增加可以明显影响肺炎的发病及死亡情况[1]
预后因素
65岁以上老年人、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或D-二聚体水平>1225ug/L,更易发展为重症肺炎,死亡率明显升高[13-14]
日常
日常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房间通风,同时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及湿度。
忌烟酒。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加强营养,清淡易消化饮食,增加蛋白摄入。
积极治疗慢性基础疾病。
治疗期间规律服药,勿自行减量或停药。
病情监测
症状监测
用药期间,关注患者发热、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道症状是否改善,食欲有无好转,意识状态是否改善。
影像学监测
胸部病变定期复查是否吸收消散。
实验室检查
用药期间监测血常规、CRP、PCT、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同时警惕药物的毒副作用。
预防
生活习惯改善
不与呼吸道感染者密切接触,保持距离。
注意手卫生,餐前、餐后、便后以及接触不洁物品注意彻底洗手。
预防误吸,对于有吞咽障碍的老人应行吞咽康复治疗。采用半卧位、软烂稠厚的食物质地、鼻肠管或胃肠造瘘管饲、积极的口腔护理、减停有增加吸入性肺炎(AP)发生风险的药物。
加强户外体育锻炼。运动能显著提高超高龄老人肌肉数量和质量,适度的抗阻训练联合有氧、拉伸和平衡运动可以改善躯体功能。
呼吸肌运动训练(如呼吸操、手持呼吸训练器等)可以提高呼吸肌肌力和耐力。
加强认知训练,重视和预防跌倒等也可有效降低超高龄老人肺炎的发生。
注意保暖,保证营养均衡。
流行高峰期尽量避免去人多聚集场所,如医院、商场等。
接种疫苗
65岁以上老年人推荐接种13价肺炎链球菌疫苗。
每年流感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
基础病控制良好的老年人建议接种新冠疫苗。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感染期间、发热、危重症、对疫苗成分过敏者为禁忌证。
参考文献
[1]
林果为,王吉耀,等. 实用内科学:上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老年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4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48(01):18-34.DOI:10.3760/cma.j.cn112147-20240611-00328.
[3]
MillettERC, QuintJK, SmeethL,et al.Incidence of Community-Acquire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nd Pneumonia among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2013, PLOS ONE 8(9): e75131.
[4]
Torres, A., Blasi, F., Peetermans, W.E.et al.The aetiology and antibiotic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in Europe: a literature review.2014,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33, 1065–1079.
[5]
Henig O, Kaye KS. Bacterial Pneumonia in Older Adults.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2017 Dec;31(4):689-713.
[6]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呼吸内科诊疗常规[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2):117-126.
[8]
瞿介明,曹彬.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4):253-279.
[9]
Brown JD, Harnett J, Chambers R, et al. The relative burden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hospitalizations in older adult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J]. BMC Geriatr,2018,18:92.
[10]
Olasupo O, Xiao H, Brown J. Relative clinical and cost burden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hospitalizations in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J]. Vaccines,2018,6:59.
[11]
Arnold FW, Wiemken TL, Peyrani P, et al. Mortality differences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three world regions: results from th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Organization (CAPO) International Cohort Study[J]. Respir Med,2013, 107:1101-1111.
[12]
Baek MS, Park S, Choi JH, et al. Mortality and Prognostic Prediction in Very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J]. J Intensive Care Med, 2020,35(12):1405-10.
[13]
Furman CD, Leinenbach A, Usher R, et al. Pneumonia in older adults[J]. Curr Opin Infect Dis,2021,34(2):135-41.
[14]
李佳, 徐钰, 王优雅,等. 老年流感肺炎的临床特征及D-二聚体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54(1):153-160.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8 16:37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