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遮盖内眦部的半月状皮肤皱褶
有睑裂短、内眦间距宽、视野遮挡等表现
多为先天性,少数与创伤、烧伤等引起内眦皮肤瘢痕挛缩有关
一般无需治疗,严重者或求美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定义
内眦赘皮是指内眦(俗称内眼角)上方呈斜向或垂直向的半月形皮肤产生褶皱,遮盖内眦、隐藏泪阜,导致睑裂显短、内眦间距显宽,严重时可遮挡部分视野[1]。
内眦赘皮不仅可影响眼部外观,还可导致假性斜视。
假性斜视指从外观上看有眼睛的偏斜,但实际没有眼位不正,各眼位运动正常。
分类
按形成原因分类
先天性:出生后即出现,多为双侧,主要发生于儿童,随年龄增长可逐渐改善。
后天性:可由外伤、烧伤、手术等引起,多为单侧发生,主要由瘢痕组织粘连牵拉所致。
按形态分类
眉型:较少见,起始于眉部,向下延伸至泪囊部。
睑型:起始于上睑,经内眦向下延伸至眶下缘,与鼻侧皱襞融合。
睑板型:最常见,起始于上睑皱襞,与内眦部皮肤逐步融合。
倒向型:起始于下眼睑,向上跨越内眦延伸至上睑。
按眼轮匝肌起点异位的特点分类
上睑型:上睑眼轮匝肌在内眦部起点。
下睑型:下睑眼轮匝肌在内眦部起点。
上、下睑型:上、下睑眼轮匝肌在内眦部止点[2]。
发病情况
亚洲人中,一半左右的人有内眦赘皮,在单睑(单眼皮)人群中发生率达70%以上[3]。
年龄越小,内眦赘皮的发生率越高,亚洲人群中,10岁以下儿童发生率达79.5%[4]。
病因
致病原因
内眦赘皮形成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5]:
解剖因素
上、下睑眼轮匝肌在内眦韧带起始处错位、错构可引起内眦赘皮。
垂直方向上内眦部皮肤相对较少,张力过大,加上牵拉,使内眦部产生褶皱。
发育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眼睛内收速度快于眼轮匝肌,从而对眼轮匝肌形成推挤,产生褶皱[6-7]。
胚胎发育第3~6个月通常都有内眦赘皮的存在,出生后大部分会逐渐消失。
亚洲人多见,可能与颅骨及鼻骨发育不良使过多皮肤形成褶皱有关。
种族及遗传因素
内眦赘皮一般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内眦赘皮可能与遗传性上睑下垂、小睑裂等有关。
白种人和黑种人少见,黄种人多见,尤其是蒙古人。
后天性原因
可由创伤、烧伤、炎症、肿瘤等引起,一般为单侧性。
常伴邻近组织损伤和畸形。
高危因素
具有以下一项或几项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能为内眦赘皮的高危人群[8]:
有家族遗传史。
鼻背低平。
眶隔部眼轮匝肌起点交错。
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张力异常。
黄种人,尤其是蒙古人。
存在单睑的人。
有小睑裂、上睑下垂等先天性异常。
眼部或周围组织有创伤、烧伤、炎症或肿瘤性疾病。
症状
主要症状
赘皮遮盖内眦部和泪阜
内眦赘皮全部或部分遮盖内眦部和泪阜,多为双侧。
使鼻侧巩膜不能显露,睑裂显短、内眦间距显宽。
有时可造成假性斜视,严重时可遮挡部分视野。
赘皮遮盖眦角及部分结膜
多数患者内眦赘皮起于上睑睑板附近,呈新月状绕内眦部走行至下睑,遮盖眦角及部分结膜。
赘皮遮盖下睑内侧及内眦
少数患者内眦赘皮由下睑缘开始斜上内延伸,遮盖下睑内侧及内眦。患者通常鼻梁低平[9]。
就医
就医科室
眼科
因眼部炎症、烧伤、创伤、肿瘤等原因引起的内眦赘皮,建议及时到眼科就诊。
整形外科
如为改善外观,可到整形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就医时不要贴双眼皮贴,眼部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内眦部皮肤褶皱遮挡内眦和泪阜?如有,持续多久了?单侧还是双侧?
是否有睑裂显短、内眦间距显宽?
是否有眼睛向内偏斜的外观?
看东西是否有视野的遮挡?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年龄多大?
是什么种族的人?
是否有内眦赘皮家族遗传病史?
颅骨及鼻骨是否有发育异常?
是否合并上睑下垂、小睑裂等先天性疾病?
眼部及周围组织是否受过外伤?是否有炎症、肿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检查: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眼部B超检查、OCT检查、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年龄为3~6个月。
有内眦赘皮家族遗传病史。
有颅骨或鼻骨发育不良史。
合并上睑下垂、小睑裂等先天性疾病史。
眼部或周围组织有外伤、炎症、肿瘤等病史。
临床表现
内眦部垂直的皮肤褶皱将内眦角和泪阜部分或完全遮盖。
内眦赘皮起于上睑,呈新月状绕内眦部走行至下睑,遮盖眦角及部分结膜。
少数患者内眦赘皮由下睑缘延伸,遮盖下睑内侧及内眦。
眼部检查
眼部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内眦赘皮并判断其严重程度[10]。
赘皮遮盖泪阜小于1/2、宽度小于2mm为轻度内眦赘皮。
赘皮遮盖泪阜大于1/2但未完全遮盖、宽度在2~4mm范围为中度内眦赘皮。
泪阜完全被遮盖、赘皮宽度大于4mm为重度内眦赘皮。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观察角膜、瞳孔、结膜、瞳孔等情况。
此检查需要患者配合,患者应放松心情,听从医生的指示。
内眦赘皮可能合并眼部炎症、外伤等病变。
遮盖检查
检查是否存在斜视。
遮盖一眼,观察另一只眼是否有眼球移动。
排除斜视的存在。
视野检查
检查视野是否受影响。
此为主观性检查,患者应积极配合,如实回答医生的问题。
内眦赘皮严重时可遮挡视野。
其他检查
如患者合并眼部创伤、炎症、肿瘤、上睑下垂、小睑裂等疾病时,还应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鉴别诊断
共同性内斜视
相似点:外观上都能给人一种眼睛向内偏斜的感觉。
不同点: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实际上有眼位的偏斜,各眼位运动可能出现异常,而内眦赘皮则是正常的。
治疗
治疗目的:去除视野遮挡,改善外观。
治疗原则:一般无需治疗,随着充分发育,赘皮大多会消失。症状严重、为改善外观或合并其他先天异常时,可使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皮瓣设计类
通过皮瓣推进、后退或转位的方法改变内眼角的显露程度。
主要包括皮瓣转位法(Z字成形术)和皮瓣推进法(V-Y成形术)。
Z字成形术适用于所有类型及严重程度的内眦赘皮,是最常用的手术矫正方法。缺点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高。
V-Y成形术适用于轻中度内眦赘皮,设计简单、操作方便,术后瘢痕较轻。缺点是矫正效果可能不如Z字成形术,对于重度内眦赘皮需谨慎使用。
此类手术方法使用最早、最广泛。
肌肉切除类
主要为眼轮匝肌及周围组织切除术。
仅切除浅表部位的眼轮匝肌,最大程度减少张力,并保存部分肌肉功能。
手术方法简单、易操作,术后外观自然、瘢痕不明显。
皮肤重置类
主要为倒L形切除术。
从下睑缘做延长切口,行倒L形切除皮肤,使内眦内皮肤重新分布,以显露泪阜,矫正内眦赘皮。
可应用于轻、中、重度内眦赘皮,术后瘢痕不明显,外观自然。
其他术式
Mustarde法:适用于小睑裂合并上睑下垂、内眦间距增宽的情况。
横切法:在内眦部做一横行切口,对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与深层组织进行处理,术后瘢痕产生可减少。
鼻侧腱膜固定法: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效果并不确切。
内眦韧带固定或折叠术:适用于睑裂宽度小于正常值或眼距过宽的患者[11-12]。
术后并发症
瘢痕增生: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个人体质、种族、选择的手术术式等有关[13]。
感染:术中未做到无菌操作、术后不注意卫生、未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等都可能导致切口感染。
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与手术方式及操作有关,术后可能会出现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影响外观。
术后护理
术后需遵医嘱使用药物。
术后应保持切口的清洁,避免用手触碰,预防感染。
术后早期可遵医嘱使用硅凝胶类或其他抗瘢痕药物干预,或由医生注射少量A型肉毒毒素以预防瘢痕增生[14]。
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术后要按时复诊。
其他治疗
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如眼部炎症、创伤、肿瘤、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小睑裂等,还应积极对症处理,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内眦赘皮一般不需要治疗,待鼻梁充分发育后大多数患者的内眦赘皮都会消失。
行手术矫正预后较好,通常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适当补充营养物质,减少辛辣、刺激、油腻食物的摄入。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用眼。
保持眼部清洁与卫生。
心理支持
部分患者可能因为外观而自卑,或是因为术后瘢痕增生、效果不佳等原因产生焦虑情绪。
有情绪低落、自卑、焦虑等情绪时,患者应及时向家人倾诉,必要时可以到医院进行心理疏导。
亲友应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给予支持和肯定,帮助患者建立自信。
随诊复查
定期到医院随诊复查。
若出现眼红、眼痛、眼分泌物增多、瘢痕增生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
内眦赘皮多为先天性的,尚未预防的方法。以下措施可以减少后天性内眦赘皮的发生:
患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小睑裂等疾病时,应及时进行治疗。
避免眼部受到外伤、烧伤、感染。
眼部及周围组织有肿瘤性疾病时,应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冷.改良矩形皮瓣内眦赘皮整形术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1,32(1):33-35.
[2]
范俊田. 内眦赘皮成因及矫正术的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 22(012):1351-1353.
[3]
刘畅, 王太玲. 内眦赘皮诊疗研究进展[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 37(12):7.
[4]
卢峰, 徐斌, 刘天一. 内眦赘皮及其矫治术[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2, 23(9):3.
[5]
王勇. 内眦赘皮的组织学成因及手术方式初探[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5, 26(8):4.
[6]
Lee Y , Lee E , Park W J . Anchor Epicanthoplasty Combined with OutFold Type Double Eyelidplasty for Asians: Do We Have to Make an Additional Scar to Correct the Asian Epicanthal Fold?[J].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0, 105(5):1872-1880.
[7]
Codner, Mark. Root Z-Epicanthoplasty in Asian Eyelids by Won-Min Yoo, M.D. Sang-Hyeon Park, M.D. Dong-Rhyul Kwag, M.D.[J]. 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2, 109(6):2072-2073.
[8]
赵思纯, 王佳琦. 内眦赘皮的解剖学研究进展和术式发展[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8, 34(5):4.
[9]
杨培增,范先群. 眼科学 [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0]
Saonanon P. The new focus on epicanthoplasty for Asian eyelids. Curr Opin Ophthalmol. 2016;27(5):457-464. doi:10.1097/ICU.0000000000000277
[11]
布希. 内眦赘皮手术的治疗进展[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7, 27(3):207-209.
[12]
王成源, 杨明勇, 李东. 内眦赘皮的临床治疗进展[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 29(5):3.
[13]
刘海鹏, 张舵. 美容性内眦赘皮矫正术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9, 35(6):6.
[14]
王育红, 涂惠芳, 杜芳,等. A型肉毒素抑制内眦赘皮术后瘢痕的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 2015, 15(6):4.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1 13:0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