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中毒
科室:
急诊科
概述
人体吸入过多的氧导致的一系列功能紊乱和脏器受损
主要表现为窒息、惊厥、视力减退,重者昏迷,甚至死亡
因长时间吸入氧分压过高的气体,引起组织、细胞损害所致
去除引起氧中毒的环境,并辅以药物治疗
定义
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但吸入过多的氧也将导致人体的一系列功能紊乱和脏器损害,严重时可以导致死亡。这种由吸氧过多导致的疾病,称为氧中毒[1-2]
临床上纯氧吸入、高压氧治疗,或者潜水作业、高气压作业、宇宙飞行等吸氧的情况,均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机体对氧的毒性敏感的部位,主要是为肺、脑、眼等。
分型
临床上根据主要受损的器官不同,将氧中毒分为肺型氧中毒、脑型氧中毒及眼型氧中毒,但各型氧中毒之间的症状、体征不是相互独立的,但突出的症状、体征不同。
眼型
当吸入压强为60~100千帕(kPa)氧气时,其毒性主要表现为视觉功能受损。
肺型
当吸入的氧气压强达到100~200 kPa时,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受损。
脑型
当吸入的氧气压强达到300 kPa以上时,主要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病因
致病原因
在临床治疗时使用纯氧吸入、高压氧治疗,或者潜水作业、高气压作业、宇宙飞行等吸氧情况下,均有可能发生氧中毒[2]
正常情况下,进入组织、细胞的氧有少部分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活性氧,并不断被清除。氧中毒的发生与活性氧的毒性作用有关,当供氧过多时,活性氧的产生增多,超过机体的清除能力,则引起组织、细胞损伤[3-4]
肺型
高浓度氧可导致肺中性粒细胞、自由基、巨噬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嘴唇、指甲等青紫,重者可表现为面部甚至全身皮肤青紫),听诊时肺部可出现干湿啰音。
眼型
见于儿童,其原因是高浓度氧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临床表现为永久性失明。
神经型
见于高压氧治疗,原因是高浓度氧对颅内血管的影响,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癫痫大发作。
高危因素
高危工作
在深海作业、海军作战、深海侦查、水下打捞、极限运动、高危探索行动、援潜救生等情况下,人体都有发生氧中毒的可能[5]
潜艇事故时,潜艇某个舱室因底部破损进水,舱内空气受到水的挤压,舱室上部会形成高气压层。
临床吸氧
氧吸入治疗,特别是长时间、高流量、吸入纯氧或进行高压氧治疗。
人的氧中毒最可能发生于ICU,患者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氧时[6]
身体/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和身体状况也是氧中毒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进行高压氧治疗易出现氧中毒。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氧中毒原因
氧中毒的原因主要为高压氧治疗、潜水、呼吸机等高氧分压环境的过度暴露,怀疑出现氧中毒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氧气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机体吸入高压氧,超过一定的压力和时程,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紊乱或导致的病理现象。
氧中毒指氧分压超过为50.7kPa(380mmHg) 所导致的某些器官的功能与结构发生病理变化并表现出相应的病症,可累及肺脏、脑、心脏、肾脏、眼部和内分泌系统等。其基本病因为高氧分压环境。
常见的高氧分压环境包括高压氧治疗,潜水活动时气体配比不合理,哮喘、呼衰等疾病进行呼吸机治疗时数据设置不合理等。出现氧中毒后,会出现恶心、头痛、意识障碍等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或怀疑为氧中毒,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症状
氧中毒的病症与接触气体氧浓度、氧分压和接触时间等密切相关,其中氧气压力(氧分压)是发生氧中毒的决定因素。当氧分压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会发生氧中毒,氧中毒症状随着氧浓度和接触高压氧气时间的增加而加重[5]
主要症状
肺型氧中毒
早期症状为吸氧过程中出现胸骨后不适、疼痛,吸气时加重,频繁咳嗽。
持续加重的呼吸困难,深呼吸时疼痛,甚至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症状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1~3天后能完全恢复。
脑型氧中毒
前驱期
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眩晕、胸骨后痛,有欣快感或烦躁不安、幻听、幻视、心悸等。
随后会出现面部肌肉抽搐、不自主颤动,呼吸和脉搏均加快,血压升高。
少数患者出现虚脱的表现。
惊厥期
突然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或阵挛性抽搐。
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10~60秒,同时有知觉丧失,大小便失禁。
如果脱离高压氧气环境,在5~10分钟后会逐渐恢复知觉。
但严重者还会再发作1~2次。
回到正常环境后,仍可能存在意识模糊,也可能会逐渐清醒,并有疲劳、头痛、恶心。
昏迷期
出现惊厥以后,如果继续处在高压氧气环境,惊厥会反复发作,患者出现昏迷。
部分患者会发生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
眼型氧中毒
长期吸入压强为60~100kPa的氧气,可十分缓慢地发病。
表现为看东西时视野缩小,继而视力及色觉进行性减退,严重时可发展为双目失明。
新生儿发生氧中毒可造成远期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并发症
低血糖
脑型氧中毒可诱发低血糖脑综合征。
最终可导致局部的低血糖或诱发低血糖衰竭症状[7]
失明
眼型氧中毒时,可造成远期视力障碍。
临床表现为永久性失明。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出现或怀疑出现氧中毒时,建议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第一时间于急诊科就诊。
神经内科
以头痛、眩晕、呕吐、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时,可于神经内科就诊。
眼科
仅出现视力减退或者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时,可于眼科就诊。
内分泌科
以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手颤为主要症状,可于内分泌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及持续时间等情况,如果可能,请记录吸氧的方式。
建议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就医,以免出现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过胸骨后不适、疼痛,频繁咳嗽,持续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出冷汗、恶心、眩晕?
是否有全身呈强直或阵挛性抽搐?
是否出现视力及色觉进行性减退?
是否有烦躁不安、幻听、幻视、心悸?
病史清单
既往从事何种工作?
是否从事深海作业、水下打捞、高危探索行动等高危工作?
发病前是否有高压氧治疗病史?
发病前是否吸氧治疗,特别是长时间、高流量吸氧或吸纯氧?
既往是否有氧中毒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过敏?
既往是否存在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眼科疾病?
既往是否存在糖尿病等其他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等。
影像学检查:头部CT、胸部X线、胸部CT等。
其他检查:肺功能检查,眼科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咳药:羧甲司坦片、多索茶碱等。
抗生素: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等。
降糖药:格列齐特、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片等。
诊断
氧中毒的症状和体征与多种其他疾病相似,因此仅通过症状无法进行准确判断。目前临床还没有哪个检查结果可以确诊氧中毒,诊断需要根据高浓度氧接触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必要的实验室(包括肺功能)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各种吸氧情况下,均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常见情况包括:
深海作业。
海军作战。
深海侦查。
水下打捞。
极限运动。
高危探索行动。
援潜救生。
接受高压氧治疗,或者长期、持续吸入高浓度氧,或吸入纯氧。
临床表现
症状
频繁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深吸气时胸痛加剧。
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眩晕、欣快或烦躁不安、幻听、幻视、心悸不适。
知觉丧失,大小便失禁。
中心视力及色觉呈进行性减退。
体征
肺部干、湿啰音。
面色苍白、出冷汗。
全身强直或阵挛性抽搐,可反复发作后昏迷。
视网膜萎缩及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可能提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可判断是否有感染。
血糖:与低血糖相鉴别。
其他:包括肝肾功能、血清离子、凝血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明显增加,进而可见片状阴影。
可出现类似大叶性肺炎的严重肺部病变。
CT检查
胸部CT表现与X线表现基本相似,但更清晰、更准确、更加全面。
头部CT检查可用以除外脑血管等疾病,鉴别其他脑疾病。
其他检查
肺功能
肺功能检查内容包括肺容积、通气、换气、血流和呼吸动力等项目。
肺功能对氧中毒的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疗效等都有重要意义。
肺活量是监测肺型氧中毒程度最灵敏的指标,早期即可检出,随症状加重肺活量会不断下降。
眼科检查
眼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视网膜血管收缩。
还可引起血管上皮损害,造成眼底出血、渗出。
严重者可有视网膜剥离、晶体后白斑。
心脏检查
包括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主要目的是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鉴别诊断
支气管肺炎
相似点:均有干咳、刺激感、呼吸困难。
不同点:支气管肺炎可有发热、咳痰的症状。氧中毒时一般发热、咳痰不明显,且有明确的吸氧史。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相似点:均可有咳嗽、烦躁和神志变化[8]
不同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气急和呼吸次数增快,可伴咳痰。氧中毒时痰少,结合疾病的病史可加以鉴别。
减压病
相似点:均有恶心、眩晕、头痛等。
不同点:减压病有明确的减压史,如潜水上浮过快等。氧中毒多有纯氧吸入、高压氧治疗的病史。行胸部CT、血气分析等可加以鉴别。
一氧化碳中毒
相似点:均有眩晕、乏力、心悸、恶心、呕吐。
不同点:一氧化碳中毒有家庭中煤炉取暖及煤气泄漏等,氧中毒则有吸氧史。测定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可进行诊断[9]
治疗
治疗目的:保护肺、脑、眼等重要器官功能,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及时发现并去除引起氧中毒的环境,通风换气。
高压氧舱治疗中发生氧中毒,应立即用压缩空气通风换气,降低舱内氧浓度,或立即降低舱压,使氧分压下降。发生惊厥时,呼吸肌不能动作,应注意避免过快减压,以免诱发肺气压伤。
一般治疗
潜水时发生氧中毒的救治
迅速离开高气压环境
出现前驱症状时立即上升出水。
在水下发生惊厥时,应及时派潜水员下水救护,但要控制好上升速度,防止肺气压伤。
出水后救治
卸除装具,平卧休息,保持安静。
注意保暖,继续观察,防止突发惊厥。
抗惊厥治疗
出现惊厥者,应选择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可用水合氯醛灌肠,2小时后皮下注射吗啡,可反复应用,每天不超过4次。
也可肌肉或静脉注射异戊巴比妥。
氧中毒的惊厥常伴有一定程度的肺脏损伤,禁用吸入性麻醉药。
加压舱内发生氧中毒的救治
切断高压供氧
高压氧治疗中一旦出现氧中毒前驱症状,应立即切断供氧,迅速脱离高氧环境并改吸空气。
在合理减压方案下紧急出舱,同时避免压力骤减出现肺气压伤。
去除吸氧面罩
在通过面罩吸氧的舱内,迅速摘除面罩,呼吸舱内压缩空气,并按空气常规减压。
通风降氧分压
在纯氧舱内,先用压缩空气进行通风,降低舱内氧分压,然后逐渐减压出舱。
惊厥救治
防止跌倒摔伤或舌被咬破,必要时可适当使用解痉剂。
注意呼吸状况,惊厥时容易发生喉头痉挛而屏气,此时不能减压,以防造成肺气压伤。只有待节律性呼吸恢复,呼吸道通畅后,才可按规定减压。
离开高压氧环境后仍有惊厥者,进行抗惊厥治疗。
各型氧中毒治疗
脑型氧中毒
可采用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1小时后可重复给药,也可采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抗惊厥药。
惊厥时应防止患者身体及舌的意外损伤。
肺型氧中毒
轻者数小时即可恢复。
重者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加强支持治疗,促进肺部病变吸收。
可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眼型氧中毒
重在预防,在长时间吸氧治疗过程中,应定时检查眼底。
一旦出现眼底血管痉挛及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应立即停止吸氧或将氧浓度降至40%以下。
药物治疗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药物
常用药物如下:
维生素C、维生素E和谷胱甘肽等。
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类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N-乙酰半胱氨酸、二甲亚砜和二甲硫脲。
调节脑内氨基酸代谢药物
该类药物可减少氧中毒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以预防氧中毒。
主要相关药物有琥珀酸、α-酮戊二酸、腐胺等[10]
NO抑制剂
研究表明NO(一氧化氮)参与氧中毒过程,NO合成酶的抑制剂可以预防氧中毒病症。
常用药物如硝基左旋精氨酸。
其他药物
常用药物如下:
四君子汤[11]
三七总皂甙和银杏叶提取物可以延长氧惊厥的潜伏期,减少惊厥次数。
氟马西平可对抗氧惊厥的发作。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臭氧中毒怎么办
臭氧中毒应该尽快脱离现场环境,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并进行积极的救治。
臭氧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脑部缺氧,需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给予吸氧,可使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轻度的臭氧中毒可通过吸氧治疗,会慢慢缓解。中度和重度的臭氧中毒,出现了昏迷等症状,需要马上给予高压氧治疗,可迅速提高机体氧含量,保障重要组织的氧供应,促进氧的利用。从而快速纠正组织缺氧,避免脑水肿的发生或加重。
另外,臭中毒患者因为缺氧,温度感觉障碍,产热能力差,应注意保暖。
如果中毒患者出现了呼吸骤停的症状,需要马上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治疗。同时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消除水肿、抗炎抗休克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氧中毒症状较轻,且能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者,通常预后较好,可完全恢复。
症状较重且治疗不及时者,可危及肺、脑、眼等重要器官,出现昏迷、失明,甚至危及生命。
危害性
氧中毒主要造成眼、肺、脑的损害。
眼型氧中毒时,可造成远期视力障碍,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失明。
严重氧中毒者,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于氧毒性的敏感性高,如果血氧浓度过高会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病变,对视力造成损害。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戒烟酒。
恢复期可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增加胃肠负担。
加强营养,适当增加鱼肉、鸡蛋、牛奶的摄入。
注意膳食多样化,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苹果、橙子等。
生活管理
平时应该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身体对高压氧的抗性和耐受性。
氧中毒治愈后也要注意身体的调养,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病情监测
治疗期间遵医嘱用药。
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如有头晕、咳嗽、视力下降等,应及时就诊。
随诊复查
氧中毒患者的复查,可以评估氧中毒的治疗效果,注意监测身体的情况及氧中毒可能的远期损害。
需结合病情的轻重程度,按医生要求的时间到医院复查。
复查时要做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气分析、肺功能、胸部X线、眼科相关检查等。
预防
预防氧疗不当
高压氧管理
严格掌握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
吸入高压氧的时间必须严格限制,原则上应采用间断吸氧[12]
有氧中毒病史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高压氧治疗。
对于身体条件较差、病情较重且合并全身多种疾病的患者,可先行给予常压氧治疗,在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的同时,增加机体对高氧的耐受性。
高压氧治疗前,患者特别是脑疝术后昏迷时间较长、营养低下者,应严格行氧敏感试验,如为阳性则不宜接受高压氧治疗。
吸氧治疗管理
合理氧疗能使患者获益,而不恰当的氧疗可能导致氧中毒[13]
吸入高压氧的时间必须严格限制,原则上应采用间断吸氧。
长期氧疗时吸氧不宜超过50 kPa,尤其是使用呼吸机时,应注意监测氧分压。
弥漫性肺泡充血、水肿并有严重缺氧者,因治疗需要必须吸入高浓度氧时,应注意积极治疗肺水肿及炎症,以缩短吸入高浓度氧的时间。
高危从业者相关管理
人员选拔:从事高危工作前应接受氧敏感试验,条件不合格人员不能选做潜水员或潜艇舰员。
岗前培训
从事潜艇等相关工作者,应知晓氧中毒的症状。
工作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则。
了解潜水员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和精神状态。
加强相关水下作业的训练,对各种氧中毒情况进行适应性训练。
潜水员或发生水下事故后的救援时,上浮速度必须按规定做好控制,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加强宣传教育,使从业人员了解氧中毒的相关知识和安全规定,掌握氧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果为,王吉耀,等. 实用内科学:上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李宗浩. 中国灾害救援医学:中卷.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王建枝,钱睿哲. 病理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郑一宁.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一).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5]
孟鲁建,林迎童,等.航海高压氧环境下氧中毒及其防治研究进展.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22,29(3):418-422.
[6]
蔡柏蔷,李龙芸. 协和呼吸病学:下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7]
ZhangL,ZhangY,et al.Intermittent hyperbaric oxygen exposure mobilizing peroxiredoxin 6 to prevent oxygen toxicity.J Physiol Sci,2019,69(5):779-790.
[8]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9]
王伟,杨明山. 神经科急症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0]
刘晓峰,强显成,等.肺型氧中毒的研究进展.解放军医学杂志,2016,41(3):258-262.
[11]
张汉明,李润平,陶恒沂.近年来药物预防急性氧中毒的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1):19-22.
[12]
急诊氧气治疗专家共识组.急诊氧气治疗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4):355-360.
[13]
DavidF,Wilson,et al.Hyperbaric oxygen toxicity in brain:a case of hyperoxia induced hypoglycemic brain syndrome. Med Hypoth,2019,132(4):1-9.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5 17:29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